(阁星阁)陕南起名中心

(百科了解)民俗之“盲春”或“无春”“寡妇年”

民俗盲春无春寡妇 

 

 

由来

 

寡妇年(民间民俗说法)一般指盲年(整年没的日子)

指整年没的日子就,俗称寡年。又名滑头年寡妇年这一说法源于古代的盲春无春年份。

社会上流传寡妇,是指整个农历年都没有立春的年份。以农2005年的鸡年为例,立春在公24日,春节要到公29日,2006年的春节则在立春之前,2005年农历全年(即上一个春节200529日到下一个春2006128日之间)不存在立春日2005年就被称寡妇寡妇只是农历与阳历的巧合,有无立春只是不同历法的时间差造成的

 

 

农历乙酉"",南方称"",北方则"黄历寡妇",这个名称怎么来?古人崇信阴阳。一年之中,根据测景之术,分出了日照时间最长""和最短""两个日子。以""是阳气最盛之时,""是阴气最盛之时。一年自冬至起"一阳更",阳气慢慢回升,""达极盛,而后阴气又慢慢滋长,""达到顶点,一年年周而复始。阴升为顺,阴滋为逆。民间术数至今还根据这个道理来操作。阴阳,不仅"",而且是神,是造物主,是人类祖先。《淮南.精神训》说天地未辟,混沌一片时"有二神混生,经天营;孔乎莫知其所终极,滔乎莫知期所止;于是乃别为阴阳,离为八;刚柔相成,万物乃;烦气为虫,精气为人"

在古人的观念中,阳是天,是;阴是地,是女。一年四季都与阴阳相配,春为少阳,夏为老阳,秋为少阴,冬为老阴。于人分别为少男、老父、少女、老母。天地万物的化育,与男女交媾生殖类同。春天阴阳平衡,就好比男女的和谐,正是生育季节。《尚书》中"分命羲仲,宅嵎夷,曰旸谷。寅宾出日,平秩东作。日中,星鸟,以殷仲春。阙民析,鸟兽孽尾"这些文字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观察到了自然界的生殖规律,把它作为典章记载下来,传给后人。春,代表着交媾、生育"春生、夏养、秋收、冬"的观念,历史悠久。""之年被称"寡妇",与古人的上述认识有关。

一年之中"",即无阳气来临。无阳为孤阴,不生。于人,无阳,即无男相配,自然就是寡妇。所"寡妇",来由在此。

我们已经知道某年中""并非天道,而是历法人为的安排,把它放到上年去了"寡妇"的说法纯属附会,有何可畏?

"寡妇"即所"",又"""寡妇",就是农历中全年没"",立春出现在上一年腊月末和下一年正月初,比2002200520082010年。

我国使用国际通用的公()和传统的农()两种历法。节气是根据阳历,即地球绕太阳一周的轨道24等分来确定的,阳历每月2个节气,日期基本上是固定的。而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,每年的月数和天数不固定,全年的天数要比阳历11天,为顺应寒暑的变化,与阳历保持一致,所以农历采用197闰月的方法,19713(383384),这就使农历有闰月年的年份比阳历年多18天,故在其农历年的一年中会25个节气,即含有两"",而农历在无闰月年份只354355天,这个全年长度一旦处于两""之间,就年首遇不着阳历年当年"",年尾又够不着阳历下年"",成为""年。

"寡妇"的说法源""

而农历年里有两个立春则"""两头";有的年份,立春正好是农历春节初一这天,就""。这些情况都是为了解决农历与公历的差数,与农"三年一闰和十九年七"的办法相适应。由于两种历法时间的推移,前赶后错,便出现了盲春、两春、同春现象。

折叠

 

 

产生

"无春"(寡妇)"双春"的产生,其实是因为阳历和阴历之间"阴差阳"造成的。

阳历,是按照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制定的,地球公转一周为一年,算365.24天。一12个月。根据阳历的日期,可以明显看出一年中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。

阴历,是按月亮盈亏变化的规律制定的,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,一年为十二个历月。十二个阴历月约共有三百五十四天。

我国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,是结合太阳和月亮运行的周期制定的。一年按太阳的运行分为二十四节气,按月亮的运行分月,并用增设闰月的办法,来解决阴历与阳历之间的时间差问题。于是,就出现了某些年份一年有十三个月的情形。这样,立春节气就有可能出现在上一年的腊月,或者下一年的正月,从而出现""(寡妇)""年。

从天文学的角度来:有无立春只是农历和阳历之间"阴差阳"造成的。阳历是按照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制定的,地球公转一周为一年,算365.24天。农历是按月亮盈亏变化的规律制定的,有平年和闰年之分。平年全年354355天。

中国两千多年前就"十九年七闰"的方法,即19年中安7个闰月,这样农历的闰年就383384天,比阳历的一年约19天。

而立春节气基本定于每个阳历年24日左右,这样逢农历闰月就有两个立春,而部分平年就无立春了""的遵循规律也大致遵19年一个周期。

就是:每十九年里会有七个年头没有立春,平均二三年就会出现一次。在19年中还7"双春"5"单春"

 

年份举例

1950~2050

1951195319561959196219641967197019721975197819811983198619891991199419971999200220052008201020132016201920212024202720292032203520372040204320462048

 

 

详细介绍

阴历,可能是我们的祖先最早使用的历法,它根据太阳运行规律制定。古人以为太阳绕地球运行,转动一周为一今日我们知道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,但古人的认识却相反。据学者考证,战国时还有太阳历,一年十个月,以天干为名,每月三十六日,分三旬,旬以地支为名,如此十个月三百六十日,加上五至六天不入干支,一年就是三百六十五日或三百六十六日。在那种情况下,节气的安排首先,继而又秋分,季节上的回归年先分春秋二季,后来再分出春夏秋冬四季,以至二十四节气。古代文献《管子》中有这种历法的痕迹,彝族和西南少数民族的火把节与之有关。岭南民间至今还流冬至大过的说法,就是民间对这种历法的记忆残留。古人确实曾经一阳更的冬至作为元旦。这种太阳历的回归年,不会出双春现象。

阴历是按月亮的盈亏变化来制定的。一个朔望月的周期是二十九或三十天,年的长短只是月的整倍数,与回归年无关。月也与四季寒暑无关。希腊历和回历都属于这种历法。它的一年中,也不可能出

阴阳合历,是结合太阳和月亮运行的周期制定的。一年按太阳的运行分为二十四节气,又按照月亮的运行分为月。小月、大月十二个加起来,只有三百五十四天或三百五十五天。两者相比,相差约十一天。为了协调二者,古人采的办法来处置,若干年中就有一年是十三个月的。上世纪有学者报告,南方的瑶族还保存十三的叫法。现十九年七的制度起源相当早。我国的历史,自《春秋》以下,就有干支历日可查,足以为证。

但置闰月,未必就造成一年两,或没。这里又涉的问题,即以那一个月为正月。从历史记载来看,这比较复杂:

夏朝以寅月为正月,称为建寅

商朝以今十二月为正月,建丑;

周朝以十一月为正月,建子

秦朝以十月为正月,建亥

汉朝建立,初承秦制,以为得水德,亦建亥;后来到武帝时,经落下闳推算,又改成夏历,以寅月为正月。

,就有不同的新年起点。例如建寅的,就以寅月的起点为元旦。这种办法,自汉武以来,二千年中,虽经不断完善,但大体沿用不变。

在各中,以十月、十一月、甚至十二月为岁首的都不可能出现上文所说双春,才会这样。由此可见无春,并不是从来就有的,也不是什么历法都有的,它是人为安排的结果,与天无关,与运无涉。

但民间,又确确实实地存在盲年忌的习俗,此俗何来?

此俗何时起源已不可考,至于忌讳的原因,则与农业和生育有关:

古代以农为本,立春为一年农事之始,是重要的节日,皇帝和地方官都举仪式,民间至今还遗舞春牛之俗。这一天的天气如何,关系到一年吉昌。河南民谣立春清明又和暖,农人鼓腹皆翘天;倘若风阴与昏暗,五谷不登人不。又晴则诸事吉,阴乃万事。不少地方还有立春的种种忌讳,可见重视程度。试想,一年中这么重要的日子居然没有了,那不是让人忐忑不安吗?

更直接的是古人与生育联系起来。春天是生殖的季节,春不立,则生殖不旺。但这种忌讳更可能起源于岭南:屈大均的《广东新语》记载广州谓卵鱼春岭南。古代北方人,岭南人在这里是同义的,向来是生殖繁衍的象征,等,这是婚姻最大的忌讳。传统农业社会中,人口数量往往决定宗族的生存,因此,人口增殖有最高的价值。传统婚礼上充满了生殖的象征,如花生(喻男女间生)、红枣(早子)、莲子(连子)、姜(喻孖生)、芋头(多子),榄子(揽子)、饺子(姣子)等等,都表现了对人丁兴旺的祈求。结婚最忌无子,自然就被视为不吉利了,反过双春年里结婚大吉大的说法也就顺理成章了。但,这实在是一种附会。

不吉,双春就吉利么?山东、河北一年两个春,豆子贵如,湖北、河南,还有岭南都两春夹一冬,十个牛栏九个的说法既利生殖,为何独不利种豆、养牛?这里的道理也是讲不通的。

,老百姓也有办法对付:粤北翁源旧俗女子出嫁,带一袋熟鸡蛋,下轿时向人群一撒,大家欢呼新娘生春喽于是,诸事大吉,皆大欢喜,其乐融融!

由此看来不过是人们协调历法的一个平常结果,并非天定,也非不可避免,还有办法对付盲年忌习俗的内核是人们对生育的追求,实际上更多的,只关,没有什么道理。科学昌明如今日,还诸多忌讳,真是大可不必!

 

 

科学说法

"根本不可能影响四季轮回,更不可能波及个人生活'寡妇'是自然运行规律的必然反映,对人事没有必然的联系,是一种不科学的说法"中国民俗学会理事、中国民俗学会农业民俗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彭金山说,在古代,由于对当时一些现象以及事件无法解释时,很多人就"寡妇"这种说法来作为说辞,并且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传播,形成一种心理认;而很多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,进而导致这种说法流传。

""只是正常的历法演变,与吉凶无关,更不可能影响到婚姻的幸福与否。结婚选择吉日是一种信仰和愿望的反映,适龄青年在选择婚期时还应顺其自然,而没有必要仓促或者为一些不科学的说法所蛊惑

 

 

 

声明提示:本文内容来源于作者收集的书籍资料中(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),此文只作学习交流分享,请勿迷信。请大家以科学的态度对待。我们尊重原创,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删除。

 

 

2023年12月10日